本報記者丁找房子婷婷北京報道
  2013年冬房屋二胎,霧霾再次籠罩。
  不僅是北京城,華中的長沙、華東的上海褐藻糖膠、華北的鄭州、華南的廣州、東北的哈爾濱……環境問題從未如此揪緊這麼多人的心。擅於調侃的中國人編出各種各樣的段子暗諷和自嘲,卻似乎誰也沒有辦法快速有效地還給神州大地一片湛藍天空。
  “發展中國家”,這個我們從小學起就朗朗上口的詞彙,無比清晰而具體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發展還是要環境”,這個耳熟能票貼詳的問題也曾在一段時間內困擾著各級決策者,仿佛是一道“二選一”的單項選擇題。
  中國選擇採用什麼樣的路徑室內裝潢解決環境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嘗試從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四個渠道,建立一整套生態文明體系。
  可以看出,這套制度體系的核心思路是“用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通過為水源、森林等自然資源確權,再加之以資源付費和生態補償體系,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等交易制度,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可以預見,生態資源亦將成為“環保市場”上的一種特殊商品,此種途徑,與《決定》確立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中心思路相一致。
  長期研究城市與環境問題的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牛鳳瑞贊成用市場解決自然資源配置的路線宗旨,同時他還進一步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發展與環境保護並不如人們所想象的是一道單選題,依靠城市化發展其實更能有效解決環境治理問題。
  在國家大力推進城鎮化發展的今天,瀟湘晨報專訪牛鳳瑞研究員,希冀從頂層設計的角度釐清發展與環境的本質關係,破除“環境保護”的相關思維誤區,尋找發展中國家一條既不損害發展速度又能兼顧環境的切實可行的現實路徑。
  企業該不該被關閉不應取決於污染大小
  瀟湘晨報:該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的發展與環境問題?
  牛鳳瑞:中國目前的環境問題非常尖銳和嚴峻,怎樣看待環境問題、怎樣確定指導思想、怎樣分析問題尋求中國發展路徑首先需要一個邏輯的起點。
  我認為這樣的邏輯起點有四個:第一,人的任何生產和生活行為都要消耗資源,都要對自然有索取,也就是說目前的污染排放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生產的個體行為息息相關;第二,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儘管人類取得了進步,但在自然面前畢竟是滄海一粟,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第三,人對大自然、宇宙、地球演化以及對人自身的認識都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對環境的認識不要為沒有嚴密邏輯的公眾輿論所左右;第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始終是我們的訴求,但實現這個訴求需要支付成本,我們還要發展,發展就有排放和消耗。這四點是我們研究環境問題的邏輯起點。
  瀟湘晨報:如何理解環境問題被輿論影響?
  牛鳳瑞:多數人的意見就代表真理嗎?不一定。比如現在PM2.5在媒體上都成為基本用語,說PM2.5跟北京人的健康高度相關,但又說PM10跟北京人健康基本不相關。這樣沒有事實和數據根據的說法經得起檢驗嗎?你的數據是怎麼來的?所以在有些政策和問題上應該敢於否定:大家都說對則不一定正確,人類歷史進程一直都是這麼個過程。
  瀟湘晨報: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污染是汽車尾氣、建設揚塵、工業廢水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很多地方上的治理政策會力求減少汽車尾氣、關閉污染企業。如何看待這樣的治理政策?
  牛鳳瑞:環境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不是單一因素,更不是簡單的A+B。環境問題有自然的有人為的。比如北京霧霾,老天爺來場風就沒了,你說霧霾到底是人為還是自然的?這個很難說——如果沒有工業排放,沒有汽車尾氣,沒有揚塵,我們的pm2.5就一定能夠解決嗎?這個也未必。
  霧霾形成的自然原因比如大氣活動的偏弱,不是人類現在的技術條件可以改變的;再比如北京的地形地貌,三面環山一面平原,這樣的地貌不利於污染空氣的自然擴散;還有北京的資源稟賦,周邊地區以燃煤為主,這裡有個“此處不排放彼處排放”的問題,所以剛剛我說的邏輯起點還要加上一點:企業該不該被關閉不應該取決於污染的大小,而應該取決於這個企業的產品有沒有真實的社會需求。
  瀟湘晨報:怎樣理解“企業該不該被關閉不應取決於污染的大小”?要知道,現在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做的,比如關閉造紙廠,還有民眾反對建設px項目等。
  牛鳳瑞:一個企業的產品如果有真實需求又沒其他替代品可替代,那麼將其關閉的結果就將是“此處不生產彼處生產”。也就是說此處因為對環境要求高把產業向外地轉移,接受產業轉移的地方也接受了排放的污染,污染總量並沒有減少。
  首鋼是最明顯的,你搬到唐山去,污染空氣照樣要向北京輸送,這種污染排放是跨區域的、能擴散的。又比如px項目,只要人類社會對塑料有需求,就沒法杜絕px項目的生產,關閉的結果只能是生產轉移,除非人類從此不使用塑料。這裡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就像汽車排放有污染,你能從此不使用汽車嗎?就像你吃牛肉,牛還放屁污染空氣呢,你就不吃牛肉不養牛了嗎?我所說的邏輯關係就是這樣的。
  城市化是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合理切入點
  瀟湘晨報:基於這樣的邏輯認識,該怎樣治理環境才是現實可行的方式?
  牛鳳瑞:我們的對策應該針對原因來制定,屬於人為因素的就進行結構調整。比如燃煤污染大,就要增加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而這個轉變最終還得依靠科技進步。所以環境問題的路徑核心是節能減排,節能減排的基礎是技術進步。
  也要認識到,依靠科技進行節能減排需要條件和時間,需要支付成本。比如生產塑料有污染,我們要麼就開發出一種塑料的替代產品,要麼就對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一關了之是不行的。提高技術的條件需要一個社會整體環境做支撐,所以我們考慮問題不能範圍太窄,這是治標不治本。
  瀟湘晨報:發展和環境的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談,這兩者真的是一對必然的矛盾嗎?
  牛鳳瑞:我們現在講的一些措施,恐怕最後還要回到基本問題上來,那就是中國目前的現實情況,有三個邏輯:中國人多地少;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發展中國家;中國是大國,各地發展極不平衡,資源稟賦也不平衡。
  發達國家在過去已把高速鐵路、公共設施、城市都建設得差不多了,而中國的重工業階段還未過去,還需要修地鐵建房子搞基礎建設,所以未來的排放總量還有一個增長時期。在這樣的時期里,我們要重視應對環境問題,但不能過度誇大更不能恐懼,過度地作出一些反應恐怕更不可取。
  發展和環境的矛盾實際上是找一個平衡點的問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我們還要發展,經濟建設還是我們的中心工作,這個邏輯是一個基本點,中國的一切問題只有通過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也是如此。科技進步就是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不是發展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發展嗎?這裡每個環節都跟科技進步相關。
  瀟湘晨報:依靠科技進步來治理環境需要怎樣的條件才能達到?
  牛鳳瑞:我認為根本途徑在於推進城市化。國家現在劃定了一些生態保護區,限制生態敏感區或對生態作出重大貢獻地區發展工業,對這些地區,最好減少他們的人口密度,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給自然一個自我修複的契機。減下來的人口怎麼辦?也只有進入城市,這就把環境治理跟城市化聯繫起來了。
  過去我們講“生態移民”,現在要講“經濟移民”。整個過程不能是“三年內必須洗腳進城”這樣的強制進行,而應該通過市場化經濟吸引農民來進行“經濟移民”,這其中的要害就是城市要給這些移民提供公平的政策環境,享受平等市民待遇,要從政策上、經濟上構建進城條件。比如說區域之間的生態補償款,一部分可以用作進城補助、職業培訓。
  瀟湘晨報:聽上去好像是一個悖論,人們不都是認為城市化是導致污染的一個因素嗎?
  牛鳳瑞:現在的人們不僅對環境問題有恐懼心理,對城市化也恐懼而且更深層。因為人類的農業歷史太長,很多人有逆城市化的心理傾向,之所以對城市化恐懼,是因為人們的思想根源對城市效益和城市病的位置擺不清所作出的過度反應。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城市化是低成本地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享受同等生活水平的條件下,在城市消費比在農村消費實際上更節約資源。誠然城市化會帶來污染,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污染產生,而選擇城市化是比較的結果:它所支付的成本遠小於效益,是一種理性選擇。
  比如我們剛剛講到治理環境問題要依靠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需要條件。怎樣創造這個條件?是城市。
  治理環境得有大規模的治理需求,這樣大規模的治理需求只有依托城市才能進行。我見過不少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廠建得起用不起,總處在停運狀態,為什麼?因為集中治理污水需要達到一定的污水量,而小城鎮排放量不夠,所以污水處理廠只能停半個月開半個月。再看北京的污水處理廠,是天天開著的。再比如說技術進步,技術的開發創新要依靠大量資金投入和專業性人才投入,這些條件也只有城市能夠提供。
  所以我們的環境治理問題不能光看錶面就事論事,政策制定需要頂層設計,對成本和收益進行比較,註重關聯效益和綜合效益。總而言之,城市化不僅是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結合點,也是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合理切入點。
  (原標題:環境治理的現實路徑:城市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d71udcbv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